专业建设如何转型突围?这些教育实践给出西安欧亚学院答案!

作者:放心测系统     发表时间:2025-01-14 12:41:48   浏览次数:4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传统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及用人标准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知识型培养模式已无法充分满足行业需求。为了回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需求,2024年7月,西安欧亚学院正式提出“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范式。

  2024年9月至11月,教务处组织开展全校“专业大练兵”活动,36位本科专业负责人围绕“雇主导向、学生中心”主题,展现了他们对“雇主导向、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下人才培养路径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成果。“本科专场”结束后特别策划的“通专融合”实践研讨工作坊,从历史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流与协同融合。

  为了进一步探索欧亚各学科领域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应用型教育独特范式与务实路径,以及“通专融合”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科交叉创新以及构建可持续育人模式方面的潜力,我们对金融学、智能建造、人力资源管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及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深入探讨各专业在新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实践与创新成果,与大家共享它们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独特视角与经验,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扎实基础,也为未来人才培养路径规划提供宝贵实践案例。

  金融学专业:从面向金融行业到“雇主导向”的跨界服务

会计金融学院教学楼

  金融学专业以往主要服务于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的职业需求,一直因高就业率与良好的薪资水平而广受学生青睐。然而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调整和金融市场的逐渐饱和,金融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调整期。

  专业负责人周德慧老师坦言,原有的专业定位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单一,难以应对目前的经济环境变化。随着市场对跨界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金融学专业亟需“两条腿”走路——既要保持传统金融行业的就业优势,又要在新兴领域中寻找突破口,以确保专业的长远生命力。

  教师团队如何应对这种专业定位改变带来的“落差”?周德慧提到了全员研讨与市场广泛调研给团队带来的变化与冲击。去年暑假期间,周德慧与专业团队先后开展了4轮深入的市场调研,尝试摸索“以金融作为工具”的专业新定位。在调研市场与访谈专家过程中,专业团队一边不断感受着金融行业的剧烈变化,一边看到了消费金融行业雇主企业的旺盛需求,针对“专业转型必要性”的分歧越来越小,直至弥合。

金融学专业团队赴东风裕隆调研

金融学专业团队赴中国人寿调研

  最终,专业团队决定将服务领域聚焦投资与理财和产业金融服务两个方向,一方面维持在传统金融行业中继续稳固发展,另一方面尝试将金融作为一种通用工具,赋能非金融行业,力求为这一老牌专业开拓全新的发展空间。

  基于调研结果,专业团队与雇主企业及高校专家共同制定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金融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模型。围绕这些目标,雇主企业全程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确保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切实匹配雇主需求。通过实践项目、方向包及“俱乐部+”等形式,专业设计了雇主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大一入学到大四就业,通过由浅入深、分方向的实践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切实满足核心雇主的岗位需求,聚焦雇主核心需求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之后,“雇主导向学生中心”理念落实路径也有了新的方向。落实雇主导向,教学各个环节都必须始终围绕雇主需求展开,紧密结合行业要求和雇主反馈,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反映出对雇主需求的深度分析与精准满足。

“欧亚-九色行研”项目成果集

  周德慧说,无论是十年前的互联网金融特色班,还是至今持续6年的“欧亚-九色行研”项目,都成功通过定制化培养为学生的高端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订单班的设立,不仅反映了专业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专业对培养符合实际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承诺,行至今日,这份承诺仍在延续……

  周德慧强调,专业的转型既是出于生存压力,也是一次迎接挑战的机会,同时也要求团队每个人在思想观念上做出更深层次的改变与努力。跳出舒适区的金融学专业,不仅需要新的课程设计和能力结构,还对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老师们打破固有思维,愿意迈出转型第一步时,其实转型才刚刚开始。而周德慧对专业的未来发展也信心满满,“虽然我们正处于康波萧条末段,但不必悲观,金融学专业建设,正是蓄能的好时机……”

  智能建造专业:行业变革下的差异化竞争

  随着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基建项目减少,智能建造作为新工科的新兴专业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各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路径设计上各具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

  智能建造专业负责人杨光老师在谈及专业定位时明确表示,随着建筑工程行业逐步进入存量时代,市场发展放缓成为必然,差异化竞争成为新兴专业应对市场的创新策略和唯一出路。这不仅是对未来建筑领域的深刻回应,也是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精彩竞逐。

人居环境学院教学楼

  杨光无比庆幸智能建造专业身在欧亚这样一所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组织当中,尤其在软硬件投入和制度保障方面,无论是校级层面和学院层面,都给予了专业充足的资源支持与创新空间,这也成为团队改革和转型的底气。

  经过市场调研、雇主企业访谈和专家论证,智能建造专业定位调整为“建筑医生”方向,即全面检测与评估建筑物,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智能监控与维护,涵盖智能施工、智能运维和工程检测监测等。这一定位是专业对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智能建造专业采用“2+1+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与多家雇主企业建立合作。学生在前三学年夯实基础理论,磨练核心技能,为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四学年,学生将进入企业深入学习,与行业接轨,体验真实职场的节奏与挑战。

  这一培养路径不仅让学生从校园走向实践,从知识走向应用,为未来职业生涯积蓄力量;也实现了学生自我个性化发展和行业新技术资源的有效结合。杨光期待毕业生不仅能掌握数字建筑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毕业五年后能在数字化设计与智能施工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潜力,成为行业佼佼者。

智能建造专业学生参与BIM深化项目实践

  另外,智能建造专业还落实“学生中心”理念,设计了覆盖全教学周期的实践项目和工作室实践,并为每位学生配置了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导师”。全程导师制从学生入校起便护航他们成长,导师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指导企业项目,并亲自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在项目打磨中,学生不仅能锻炼技能,还能切身体会行业脉动,为未来职业生涯积蓄能量。

智能建造专业杨光老师(右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全程导师培养模式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专业引领”的转变,赋予了教育更多的温度和深度。通过全程陪伴与个性化指导,学生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成为知识的掌握者,更是行业需求的理解者和问题的解决者。差异化竞争下的学生成长路径设计,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智能建造专业带来了新的就业增长点。

  教师四年的陪伴和指导,不仅是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承诺,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切责任。在这四年里,教师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和实战项目的带领,帮助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优势,激发他们的潜力。这份陪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旨在让学生在不断成长中实现自我,为走向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挥教师主体作用重构教学体系

  与其他专业相比,传媒教育的核心区别在于其对实时性和互动性的强调,传媒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高度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和公众需求。此外,传媒教育还特别强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为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文化与思想的引领者。

  结合“雇主导向,学生中心”理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特别重视教师这一关键内核元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罗丽霞老师指出,因为教师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有效传递与深度理解的首要责任人。专业与雇主企业深度合作,聘请雇主企业讲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合作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践项目的设计工作,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发展的“双赢”。

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参与专业教学

  专业邀请雇主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某项特定的关键能力。如在专业实践环节,雇主提供真实创作命题或者真实竞赛项目,与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在内容创作类课程中,雇主参与授课,分享行业最佳实践和案例,帮助学生提升文案撰写、视频制作和多媒体编辑技能;在数据驱动类课程中,行业专家指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评估市场趋势和受众反馈,从而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在媒体运营类课程中,雇主通过分享其品牌推广和用户互动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社交媒体策略和技巧……这种与雇主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了课程质量,提升了学生能力,也使教师团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发展与进步。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生赴其实九思现场教学

文化传媒学院与其实九思开展的“翻面长安·西安城市影像节”项目教学成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标产业链人才需求,进行了大学四年教学体系设计,含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从雇主参与角度,分阶段设计了雇主参与内容和方式,可以协同的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和实施路径;从学生角度,简化课程学习地图,让学生对四年课程学习安排有清晰的认知。

  罗丽霞期望在跨专业融合、国际化、新职业瞄准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不断探索,赋能人才培养,达成“雇主导向、学生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落地。

论文查重: https://www.fangxince.cn/check/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

行业资讯相关资讯

学术不端查重入口


检查语种:中文,英文,小语种 预计时间:2小时-6小时
系统说明硕博初稿检测(一般习惯叫做硕博预审版),论文查重检测上千万篇中文文献,超百万篇各类独家文献,超百万港澳台地区学术文献过千万篇英文文献资源,数亿个中英文互联网资源是全国高校用来检测硕博论文的系统,检测范围广,数据来源真实,检测算法合理!本系统含有(学术库与源码库)。(限制字符数30万)
检查范围硕士、博士论文初稿【误差一般在3%左右,不支持真伪验证】
498.00元/篇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英文 预计时间:60分钟
系统说明论文查重软件,维普论文检测系统:高校,杂志社指定系统,可检测期刊发表,大学生,硕博等论文。检测报告支持PDF、网页格式,性价比高!
检查范围毕业论文、期刊发表
4.00元/千字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英文,小语种 预计时间:2小时-6小时
系统说明比定稿版少大学生联合比对库,其他数据库一致。出结果快,价格相对低廉,不支持验证,适合在修改中期使用,定稿推荐PMLC。——不支持验证!!!
检查范围本/专科毕业论文,不支持验证
288.00元/篇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英文,小语种 预计时间:24小时-72小时
系统说明本科定稿查重版(一般习惯叫本科终评版),论文抄袭检测系统,专用于大学生专、本科等论文检测的系统,大多数专、本科院校使用此检测系统。(限制字符数6万)
检查范围本科论文检测【是提交学校前进行的一次摸底评估,基本一致】
388.00元/篇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 预计时间:60分钟
系统说明论文检测网站,万方数据平台推出的万方查重系统是目前较为热门的检测系统。究其原因,万方数据通过近年的发展,在高校中也确立了自己的相应地位,特别是部分高校直接将其视为毕业检测系统,其真实性和权威性无可厚非。其次,相对于知网而言,万方检测费用少,上手容易,是学生初次论文查重的推荐系统。
检查范围毕业论文、期刊发表
4.00元/千字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 预计时间:60分钟
系统说明PaperPass检测系统是北京智齿数汇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网站诞生于2007年,运营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可信赖的中文原创性检查和预防剽窃的在线网站。 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动态指纹越级扫描检测技术,该项技术检测速度快、精度高,市场反映良好。
检查范围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
3.00元/千字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英文,小语种 预计时间:3小时-72小时
系统说明职称评审论文检测系统针对编辑部来稿,已发表的文献,学校、事业单位职称论文的检测!大部分杂志社用的文献抄袭检测系统。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学术不端论文查重可供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检测结果和杂志社一致,已发表过的文章检测时注意填写第一作者,才能排除已发表文献复制比。(限制字符数1万)
检查范围投稿/发表/职称评审
98.00元/篇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 预计时间:60分钟
系统说明格子达依托学术期刊库收录了海量对比资源,其中包括中国论文库、中文学术期刊库、中国学位论文库等国内齐全的论文库以及数亿级网络资源,同时本地资源库以每月100万篇的速度增加,是目前中文文献资源涵盖全面的论文检测系统,可检测中文、英文两种语言的论文文本。
检查范围毕业论文、期刊发表
4.00元/千字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简体中文、英文 预计时间:60分钟
系统说明PaperTime论文查重系统,拥有海量的对比数据库,总收录超过9000万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以及一个超过10亿数量的互联网网页数据库组成,保证了比对源的专业性和广泛性。采用多级指纹对比技术结合深度语义发掘识别比对,利用指纹索引快速而精准地在云检测服务部署的论文数据资源库中找到所有相似的片段,该项技术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市场反映良好。
检查范围毕业论文、期刊发表
2.00元/千字
立即检测
检查语种:中文 预计时间:80分钟
系统说明龙源期刊论文查重系统,自主研发高效稳定的计算服务,最快35S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大片段、长短句,不遗漏一处相似,区分论文中的正确引用参考文献。
检查范围期刊投稿、职称评审
4.00元/千字
立即检测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